2025年“读懂中国”活动征文展示之一:跨界人生:周岭的奋斗之路与青年寄语
跨界人生:周岭的奋斗之路与青年寄语
夏日的午后,阳光透过老式书房的窗棂,洒在周岭儿时的书桌上。那时的他常听长辈谈论《红楼梦》,表哥举着泛黄的书页与他争论林黛玉的判词,书香世家的文化熏陶,悄然为他的人生埋下伏笔。这位从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走出的学子,用跨界的人生轨迹,为当代青年书写了一部鲜活的奋斗启示录。
1970年代末,周岭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师从蔡义江、刘操南两位红学大家。图书馆里,他常常捧着《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批注到深夜;课堂上,他总能提出新颖的学术观点。1981年,31岁的周岭带着研究贾元春判词的论文,站上济南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的讲台。作为最后一位发言者,他突破20分钟的发言限制,以缜密的考据和独到的见解,赢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会后,他被调入红楼梦研究所,正式开启红学研究之路。
1983年,周岭参与87版《红楼梦》编剧工作。在那个没有电脑辅助的年代,他与刘耕路、周雷三人分工协作,在泛黄的稿纸上反复推敲每一句台词。周岭负责后40回及全剧统稿,为了还原原著神韵,他查阅海量文献,甚至模仿曹雪芹的行文风格逐字打磨。当秦可卿之死的剧本初稿完成时,导演王扶林拍案叫绝:“这文字里透出的悲怆,就是红楼的魂!”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85年。周岭跟随央视拍摄专题片,在深圳结识王石。彼时的企业家们对知识如饥似渴,周岭凭借渊博学识成为企业顾问。但他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1992年毅然南下海南创业。房地产热潮中,他经历了“一周两笔地产生意,款未付即到账”的疯狂,也遭遇1993年市场崩盘的至暗时刻。被套牢的日子里,他蜷缩在出租屋重读《红楼梦》,书中“月满则亏”的箴言,让他在绝望中重拾勇气。
转战新加坡、加拿大的岁月里,周岭在科技、能源领域不断试错。在加拿大资源峰会上,他连续三天与企业高管探讨项目,咖啡渍染黄了谈判方案。回国后,他推动资源项目境外上市,在香港组建南海石油。股灾导致14亿资产蒸发的那个深夜,他独自在办公室写下:“失败是商业的必修课,而信念是永不破产的财富。”
在文化传承的舞台上,周岭同样绽放光彩。2006年担任“红楼梦中人”选秀评委时,他以“前身合是潇湘月,洒向人间知不知”的妙语点评选手,让古典诗词焕发新生。2008年登上《百家讲坛》,他不用讲稿,信手拈来红楼典故,被观众誉为“最脱稿先生”。录制期间,他在公司上市筹备与节目录制间来回奔波,用行动诠释“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面对青年学子,周岭总爱分享自己的 “狗熊哲学”:“人生要像狗熊掰棒子,懂得取舍。既要敢于尝试新领域,又要守住内心热爱。”他建议青年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就像他从红学研究跨界商业,始终坚持每天阅读;鼓励大家直面失败,正如他在商海沉浮中领悟的那样:“每一次跌倒都是未来崛起的支点”;更倡导传承文化基因,“《红楼梦》里的处世智慧,是跨越时代的精神财富”。
在当下,国家对人才发展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明确要求,到《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计划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这一系列举措勾勒出时代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周岭的经历,正是对国家人才发展要求的生动诠释。在科研与创新领域,他从红学研究跨界商业,不断探索新领域,如同国家鼓励的创新人才,勇于突破学科与行业界限。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产学研融合,周岭在商业实践中,将知识储备转化为实际成果,正契合这一趋势。他在企业经营中,面临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策略,恰似国家倡导的在复杂经济环境中,人才应具备的应变与创新能力。
在服务社会层面,国家强调人才要为民生福祉、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周岭参与“红楼梦中人”选秀、登上《百家讲坛》传播红楼文化,丰富了大众精神生活,符合国家对文化传承人才的期望。他在商业领域的拼搏,创造就业机会、推动行业发展,也践行着人才助力产业进步的使命。
对于当代青年,周岭的故事有着深刻的思政引领价值。国家倡导青年要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周岭无论在红学研究,还是商业打拼中,始终不忘传承文化、回馈社会,为青年树立榜样。他经历挫折却从未放弃,正呼应国家培养坚毅、有担当人才的要求。青年应学习他,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在学习与实践中提升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从红学研究者到商界精英,周岭用跨界人生诠释了奋斗的真谛,也为当代青年在时代浪潮中前行提供了宝贵借鉴。
从红学研究者到商界精英,周岭用跨界人生诠释了奋斗的真谛。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固定赛道,只要心怀热爱、勇于探索、不惧失败,就能在时代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这份跨越领域的奋斗精神,正是当代青年最需要的成长养分。(文:许心悦/审核:孙忠民/审校:招瑞英 /终审:谷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