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读懂中国”活动征文展之二:丈量文明长河的追光者
在皖北教育的星空下,淮北师范大学的张秉政教授宛如一颗璀璨的启明星,以独特的方式照亮文化传承之路。他用双脚丈量运河的沧桑,用镜头定格历史的温度。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跨越山河的文化追寻,更是一场真切生动的实践直播,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向世人诠释着文化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
2013年,当大运河申遗进入关键阶段,张秉政教授逐渐意识到:这条流淌千年的河道,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需要有人用脚步丈量、用镜头记录、用文字保留。他说:“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不应当老是在故纸堆里,站在象牙塔里面,而是要做一个行动的知识分子,到田野去,到民间去,因为民间文化是最鲜活的,是中华文化的根。”彼时已退休的他怀着对家乡,对这个城市,对这条大河的情感和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打起了背包,组织发起“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行动。这场横跨五省两市、覆盖30多个地市县的文化之旅,要穿越荒僻的古河道,走访散落的古镇村落,挖掘即将消失的民间记忆。
考察途中,意外总是不期而至。2014年,在安徽宿州段一处考察中,张教授拍片时不慎摔倒,导致脚踝粉碎性骨折。躺在病床上的他,望着墙上的运河地图,心里想的却是未完成的考察计划,是作为男人的不屈亦或是灵魂深处的执拗让他说出了心里的豪言壮语:“待我腿脚好转一点,哪怕是坐在轮椅上,我也要完成古运河行走考察里程”,张教授信奉:君子不懈,年之将衰,而且志之有倦。做事情要有韧劲,要做的事情一定要把它做好。经过漫长康复,这位六十多岁的老者毅然拄着拐杖重返团队。此后的几年中,他带领成员深入荒僻的运河故道,在烈日下寻找古码头遗迹,在暴雨中抢救濒危碑刻,用录音笔记录老船工逐渐失传的号子,用相机拍摄两岸即将消逝的传统民居。每一处考察点,都留下了他们艰辛探索的足迹。
张教授的誓言总是令人振奋,他说:“要像纤夫一样,沿着古运河的河道行走,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第一手的资料,最珍贵的东西。”上天不会辜负每一个付出的人,他成功了,这些珍贵的一手资料,最终凝聚成《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一书。这部被誉为“隋唐大运河纸上博物馆”的著作,不仅系统梳理了运河的水利工程、商贸往来,更深入挖掘了两岸的民俗文化、人文精神。书中那些泛黄的老照片、详实的测绘图、鲜活的口述史,都是张秉政团队用汗水和坚持换来的文化瑰宝。他始终坚信:行走运河八千里,胜读史书两千年,也许多年以后我们这一代人都不在了,但我们留下的文字或资料,必将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一代一代地得到充实和升华。
2023年,年逾古稀的张教授再次踏上运河行走之路,将考察范围拓展至京杭运河山东段和浙东运河。在杭州“从西兴出发”文化周论坛上,他带着磨破边角的考察笔记和几百G的影像资料,向听众讲述考察中的动人故事。当他展示在暴雨中抢救碑刻的惊险画面时,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传递着他们对这位老者无限的敬佩之情。
在淮北师范大学,张秉政教授的事迹早已成为思政教育的典范。他常对学生说:“做学问要像运河水一样,既要流淌,也要沉淀。”在他指导的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眼中,这位老教授不仅教会了他们如何撰写学术论文,更教会了他们用双脚丈量土地,用镜头捕捉时代。他带领新闻专业的学生参与到运河文化传播项目中,制作运河主题纪录片、开发文化地图、举办主题展览,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文化传承的力量。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专业技能,更培养了他们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张秉政教授的坚守,彰显着新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他用十余年如一日的执着,证明了文化传承需要沉下心、俯下身。他的事迹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新时代的奋斗精神,体现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耕耘。他就像运河边的一棵老树,根系深深扎进历史的土壤,枝叶努力伸向未来的天空,为后来者撑起一片精神的绿荫。
这位丈量文明长河的追光者,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当我们翻开《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他的故事,就像运河的流水,永远奔腾向前,激励着更多人投身文化传承事业,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时代精神的践行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文:文学院徐雪飞/审核:孙忠民 朱学忠/审校:招瑞英 /终审:谷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