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特色工作>> 正文内容

2025年“读懂中国”活动征文展之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9 点击数: 字体:【小】 【大】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金科玉律真师范,化雨春风入我庐。

——题记

  初夏的风裹挟着春日的温柔,吹开了云的衣摆,抚摸着田野中的新苗,将花儿的种子带向远方。又是一年毕业季,树荫下的斑驳光影与校园里的欢声笑语交相辉印,他们来了,走了;而她来了,从未走过……

  光阴流转,岁月被定格在讲台上的数个春秋中。

  1983年初夏的一个清晨,身着白衬衫蓝裙子的傅瑛老师,攥着冒汗的手心站在煤师院教室门口。这是她教学生涯的第一堂课,看着教室里满满当当的男生女生,傅老师心中既紧张又喜悦,尽管深知自己讲得生涩,讲台下的学生们却始终专注聆听。下课铃响,几个学生经过讲台时笑着道别,一位姑娘还凑近傅老师耳边轻声说:“老师,挺好的!” 这双眼睛、这句话,成了傅老师教学生涯温暖的序章。有一年在一个酷热难耐的暑假,宿州灵璧县的教室里,故障的电风扇让闷热更添几分。当傅老师走进教室时,七八个光膀子的男生正手忙脚乱套衣服,汗水浸湿的衣裳一时难以穿上。傅老师见状,示意他们不必勉强,此时隔壁教室已停课,学生们纷纷朝外走,而眼前这几位却仍安静站着。短暂沉默后,有学生轻声询问:“老师,你受得了吗?”得到傅老师肯定答复的瞬间,他们齐声高呼“上课”。就这样,师生们在高温中坚持上完三节课。尽管汗水浸透衣衫,连头发都在滴水,可所有人心中都涌动着莫名的畅快与满足。此后数年里,傅老师坚守那一方讲台,用一根粉笔写尽春华,尽管傅老师对教学是出了名地认真严谨,但每年论文选题时,仍有很多学生到傅老师的旗下“自投罗网”。

  四十载教学生涯,桃李已满天下,成功的企业家、优秀无私的教师、荣获华表奖的电影制片人…….傅老师曾说过:“人生真的不能缺少热爱,为了发自心底的热爱去追求,去努力的学生,我都为他们骄傲。”或许时光匆匆,但那些定格在讲台上的岁月,那些台灯下的伏案身影,终会化作温柔的南风,吹拂着渴求飞舞的新苗,将它们托举到更广袤的世界。

  时光荏苒,年华被镌刻在图书馆里的星光中。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作为一名文学专业的教师,傅老师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在担任学院图书馆长的5年时间里,她为图书馆改变面貌作出了重大贡献。上任伊始,她就以雷厉风行的精神完成了多年难以解决的图书清欠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此后的几年里,傅老师不辞辛劳,带领大家一步一个脚印,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图书馆内部管理方式的大规模调整,大幅度地延长了开馆时间,建成了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完成了新馆的建设和使用。同时为了保证图书馆能够充分满足教学、科研的要求,傅老师提出了很多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和意见,比如实施并坚持质量检查制度、卫生检查制度。每一次碰到需要体力劳动的时候,傅老师都不顾自己有严重的心脏病,带头奋战在第一线,在图书馆,她是唯一一个从来不拿全勤奖的人,也是唯一一个从来不参加任何评奖活动的人。

  在担任图书馆馆长期间,傅老师把心血熬进图书馆的建设中,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她曾对当代学生提出建议:“要尽可能多地读书,读经典,努力掌握学习方法。”

  时代变迁,初心被保存在教书育人的校园中。

  星燧贸迁,时代嬗变,我们搭上科技的列车,驶进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教育强国”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学方式也从最初单一的黑板粉笔发展到多媒体教学,但在很多乡村里教学设施仍相对落后,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傅老师担任总顾问的煤师院大学生支教团体“薪火社”,每周都会义务支援农村贫困小学教育,在群山褶皱里,薪火义务支教社的年轻人背着行囊,沿着蜿蜒的山路走来,他们用文字编织着希望的翅膀,用耐心守护着每一颗求知的种子,在一次次的支教活动中为淮北市的农村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除此之外,傅老师还会坚持写作,在个人公众号上发表文章,“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必须冷静思考,身处短暂而魅力无限的人类生活,我们怎能不热情拥抱?”

经历了改革开放,目睹了新时代的快速发展,傅老师始终秉持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不断精进教育方式的同时关爱学子,润物无声。

  光阴如骏马加鞭,日月如落花流水,傅老师用她那满载师恩的南风,永远温柔地吹,让每一株新苗都能在爱的滋养下,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

 

傅瑛,1951年7月出生,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导。她是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研究聚焦孙犁、中国现代散文与中国女性文化领域。在《新文学史料》等发表多篇论文,部分被权威刊物转载,出版《我读孙犁》等专著,文学创作颇丰,成果卓著。

  

(文:文学院汪子薇/审核:孙忠民  朱学忠/审校:招瑞英 /终审:谷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