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特色工作>> 正文内容

2025年“读懂中国”活动征文展之四:运河畔的掌灯人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9 点击数: 字体:【小】 【大】

运河畔的掌灯人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关工委活动室里却静得出奇。张秉政教授的手指轻轻划过投影幕布,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突然定格——那是他第一次带队行走隋唐运河时拍下的画面。照片里的老人身着冲锋衣,裤脚沾满泥土,手中握着的笔记本边角早已卷起,可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却比运河水面还要明亮。

       "2017年春天,我们在柳孜码头发现了一段唐代石堤。"张教授的声音忽然轻快起来,布满皱纹的眼角微微扬起。幕布切换成青石板特写,深深的车辙印里嵌着几粒碳化的粟米,"这些千年前的粮食,是运河漕运最忠实的见证者。"张教授缓缓道来,我注意到前排几位白发教授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脊背,他们胸前"淮师大关工委"的徽章在灯光下忽明忽暗,闪着一股摄人心魂的力量。

 讲台下,我的笔记本上洇开一小片汗渍。三天前拜访张教授的情景又浮现眼前。穿过爬满紫藤的回廊,七十五岁的老人正在给研究生讲解航拍影像,书桌上的《运河考》手稿堆得摇摇欲坠。"考察时每天走三十里是常事。"他摘下老花镜笑道,"有次在汴河故道迷了路,倒是偶遇了明代堤坝的夯土层。"说着从抽屉里取出个玻璃瓶,里面装着五色土,"每处取样我都留着,这都是历史的年轮啊。"

       报告厅忽然响起掌声。幕布上正播放着傅瑛教授在社区讲堂授课的视频,老人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终身学习"四个字,粉灰簌簌落在她藏青色的对襟衫上。"傅老师每周都坐公交来给学生改论文。"邻座研二的学姐轻声说,"有次暴雨淹了路,她愣是蹚着水来了,帆布鞋里都能倒出水。"我脸色微惊,肃然起敬。

      我的目光转向后排的郜锦强教授。这位书法大家正在指导学生临帖,宣纸上的墨迹未干,"博学笃志"四个字力透纸背。想起校史馆里那幅他捐赠的《师说》长卷,捐赠仪式上他说:"笔墨当随时代,更要留住文脉。"

      张教授的报告已近尾声。当他说到在泗县发现宋代沉船时,背后的运河地图突然亮起点点星光——那是他标记的137处文化遗址。"同学们看,"他指着蜿蜒如练的运河线条,"这条河淌着的不是水,是文明的血脉。"灯光映亮他鬓角的白霜,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什么是"退而不休"

       散场时春雨初歇,玉兰花的香气漫进走廊。我看见几位老教授被学生簇拥着慢慢走远,他们的身影与墙上"五老风采"展板渐渐重合。展览照片里,李玉璋教授在田间地头讲授农业史,纪健生先生戴着草帽指导考古发掘。这些把学问写在大地上的先生们,多像运河畔的掌灯人,用毕生心血点亮文明的长河。

       回到寝室,我轻轻翻开张教授赠送的《运河行记》。扉页上遒劲的笔迹写着:"青年当如运河水,既要有穿山越岭的勇毅,也要有润泽两岸的胸怀。"窗外的月光流淌在字句间,恍惚中又听见那苍劲的声音在说:"文化的种子,终究要落在你们年轻人的心田里。"(文:文学院欧阳赵君/审核:孙忠民、朱学忠/审校:招瑞英 /终审:谷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