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特色工作>> 正文内容

2025年“读懂中国”活动征文展之七:沃土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9 点击数: 字体:【小】 【大】

沃土

推开闵书记的门,目光不由被窗外一片蓬勃的小菜园攫住。西红柿红得饱满,玉米秆挺得笔直,而窗台上几盆盆栽却萎蔫着,仿佛被无形的樊笼困住了生气。闵书记的目光拂过这丰茂与凋萎,跟我们讲到“园丁只负责提供生长的条件,泥土里的生命自会完成其余。”话语沉静如种籽入土,道尽了教育最深的秘密。

在讲台上,“底线之上自由绽放”是他常挂嘴边的口头禅。何谓“底线”?这并非道德枷锁,而是师者当如沃土,为学生辟出扎根之地、遮风挡雨,令其无后顾之忧。“若连脚踏实地的安稳都无法做到,如何能仰望星空?”他的课堂规矩奇异:不许埋头抄录,却要学生捕捉疑问的火花;不忌手机,反而鼓励即时查证,让思想在交锋中澄澈。考试更是开放如原野——题目先行,师生共耕答案之田。他坚信,知识的疆域若要丰饶,空气里必须弥漫自由的呼吸,那才是万物拔节的元气。

闵书记话锋一转,点出教育中潜藏的“木匠”思维——以僵化模具削砍个性,以统一标准裁剪生机。他痛心疾首:“制造整齐划一的器物易,滋养千姿百态的生命难!”所以,他欣赏那些思想如藤蔓般自由攀援的学生,认为其光彩远胜于仅会答题的“盆栽”。问道我们的学习情况时,他提醒我们,大学知识体系如浩瀚森林,切莫困守于一树一隅;未来天地广阔,当如地栽植物深扎根脉,汲取八方雨露,莫学盆栽画地为牢。针对我们所关切的就业问题,闵书记犀利地指出:政策号召年轻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其本质应是到最能激发创新、最需高端人才的前沿去,而非曲解为简单地走向偏远,这关乎一个民族创造力的未来走向。

临别,闵书记立于那方小园前赠言:“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此言如风拂过,播撒着生命深处不熄的信念。夕阳余晖温柔地落在他身上,也落在他身后那片泥土中奋力生长的绿意上。他俯身拿起水瓢,水流轻缓地渗入菜畦——那寻常的浇灌动作,仿佛一位园丁对大地无声的许诺,亦是他对教育最虔诚的躬行:唯有这深沉沃土,才能托举年轻生命向着辽阔天空绽放。

这园丁的园圃,实则是他亲手开垦的教育原野。师者若真懂得何为阳光雨露、何为自由空气,便能唤醒泥土下蛰伏的万千可能。闵书记以半生光阴浇灌的岂止是园中青蔬?他默默守护的,是生命向上生长那不容剥夺的权利与尊严他播撒的每一滴清泉,都在无声加固着一个民族未来的根柢;每一株幼苗向着深处的伸展,都是教育强国巨树深扎泥土的须脉。他毕生所行,正是以大地般的沉默与丰饶,为所有年轻生命预备着破土而出的无限清晨,这沃土所滋养的,终将是一个撑起强国的栋梁之材        

(文: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李康辉/审核:孙忠民  朱学忠/审校:招瑞英 /终审:谷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