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读懂中国”活动征文展之八:从青丝到白发:一位学者与大运河的千年对话
从青丝到白发:一位学者与大运河的千年对话
墨笔勾勒过堤岸,堤岸一片沧桑;舟楫穿梭过闸口,闸口一片繁忙;号子回荡过码头,码头一片悠远。
今日的运河两岸,一片沧桑,一片繁忙,一片悠远。
数十年来,“文化传承”的信念从张秉政老师的笔端流入万千学子的心田。
数十年来,张秉政老师潜心钻研,孜孜不倦,书写了一部又一部运河研究的经典。
数十年的运河,用波涛诉说着千年故事。
运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脉络和活态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交融与生生不息的精神。
运河,张秉政老师用初心和使命完美的诠释了这一古老记忆的独特风采。
“治学如行船,要顺流知势,逆流明志。”任教期间,张老师带研究生必走三条路——柳孜石桥墩遗址看漕运智慧,临涣茶馆听六百年前茶歌,档案馆抚触税碑刻痕。他带领团队多次赴柳孜遗址,亲手测量宋代石筑桥墩垒砌纹路,其手绘稿被收入《运河·中国》专著,成为水工技术研究的重要插图。组织学生记录临涣古镇六百年茶俗,相关民俗研究发表于《运河·中国》第二编“通济渠沿岸风物考”,获学界认可。在《中国税务报》专访中,他系统分析柳孜宋代税碑、清代漕粮征兑残碑的税务史价值,并带学生赴淮北市档案馆拓印研究。
退休那年,他捐出全部藏书建“秉政图书角”,却把郎静山摄影奖奖杯留给新闻系实验室:“让后生知道,真实是历史的骨骼,精美只是皮相”。”2024年滨湖校区报告厅里,他指着新获的“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奖状对青年学子说:“这荣光属于千年汴水,我不过是个捧沙人”
运河千年流淌,文脉生生不息。张老师用毕生心血诠释了一位学者对文明传承的执着追求。从三尺讲台到运河古道,从青丝到白发,他始终保持着"捧沙人"的谦逊与热忱。那些磨穿的胶鞋、泛黄的手稿、捐出的藏书,无不诉说着一位文化守护者的赤子之心。
自2013年退休以来,张老师始终心系学术,将全部精力投入大运河文化的考察与研究之中。2013年秋,六十六岁的张老师发起“行走隋唐大运河”文化考察,三年间跨越五省两直辖市和三十余个地县市,胶鞋磨穿七双。他克服年龄、身体等诸多困难,带领团队对大运河进行了多维度、立体式的全面考察,足迹遍布大运河沿线多个省市,行程数万公里。在张老师看来,运河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活着的文明。他带领团队丈量过的每一块桥墩石,记录下的每一段茶歌,拓印的每一方税碑,都在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坚韧。正如他所言:"真实是历史的骨骼",这种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让沉睡的文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新华社、人民网、光明日报社、中国青年网、《中国教育报》等刊文,专题报道他的先进事迹。他潜心研究、笔耕不辍,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多次受邀参加学术会议,分享研究成果,为推动大运河文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张老师的努力与付出,不仅在学术领域绽放光芒,更在社会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投身到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为了让大运河文化更好地走进大众视野,张秉政老师积极开展大运河文化讲座,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着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听众们被他的热情和专业所感染,对大运河文化的认识和热爱进一步加深。
“说到艰辛和意外,那也是实实在在的。”即便如此,八十岁的张老师仍奔忙于运河遗产活化一线。在安徽省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他重点解读了淮北市柳孜遗址与宿州市泗县地面河的价值和影响,介绍了大运河联通古今、贯通南北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悠久绵长的文化基因。“让历史活在当下”正是他捐设“民间文化研究奖学金”的初心。他资助的多名学子投身运河研究,学生论文《隋唐漕运税制考》获省级优秀论文,还有学子参与泗县活态河道保护规划编制,学术薪火生生不息。
校史馆“五老”精神专栏展柜内,张老师所著《千年运河觅古桥》扉页题词成为核心展品。窗外柳絮纷扬,恰似1999年S303省道拓宽时考古队惊起的尘烟——彼时深埋的柳孜遗址,已化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研学基地,将“淮北舵”的木质纹理转化为认知模型,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在记录和研究古运河文化的路上,张老师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常说:"运河遗址传承着属于历史的记忆,我们有责任让它的故事被看见、被记住。"正是这份执着,让他十余年如一日地奔走于运河两岸,用镜头定格感动,用文字传递力量。
如今,柳孜遗址的尘烟已化作研学基地的灯火,运河文化在年轻学子心中生根发芽。张老师用行动证明:文化传承不仅需要皓首穷经的坚守,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他捐设的奖学金、指导的学生论文、参与的活化项目,都在续写着运河故事的新篇章。
这位八旬学者依然奔走在运河沿线,用脚步丈量文明的长度,用心灵感受历史的温度。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五老"精神的时代光芒——那是知识的传承,更是精神的接力。运河滔滔,文脉绵长,张秉政老师的故事必将激励更多后来者,共同守护这条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精神长河。
( 文: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牛思琪 马海兰 陈静/审核:孙忠民 朱学忠/审校:招瑞英 /终审:谷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