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特色工作>> 正文内容

2025年“读懂中国”活动征文展之九:运河边的老人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9 点击数: 字体:【小】 【大】

 运河边的老人
    运河的水荡呀荡,粼粼波光诉说着千年史诗;运河的水奔呀奔,滚滚波涛歌唱着无数平凡又传奇的故事。运河记得很多故事。它记得那个总在黄昏时分出现的老人,记得他有些花白的头发,记得他的蓝布衬衫,记得他鼓鼓囊囊的帆布包,记得他沿着干涸的河床慢慢走着。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长得像是要接续上那些早已消失的漕船。

2013年,张秉教授放下教鞭,拾起了更沉重的行囊,他将对学术的热忱化作了运河旁的一道道脚印,白发挡不住他探索的决心,却成了他与风霜争锋的勋章。为此,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卖掉了珍藏多年的字画,购置了专业相机和测量仪器,组建起"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队。这个决定源于他在讲授《中国文化概论》时的一个发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隋唐大运河,其安徽段研究几乎空白。十年间,这支考察队的里程表定格在五万八千公里。张秉教授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运河沿线217个村镇的水文数据,拍摄的六千余张照片成为《中国大运河图像志》的素材基础。2020年,他主编的《运河·中国》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其中关于运河民俗的章节,引用了大量他亲自采集的船工号子录音。

张秉教授治学之严谨,近乎苛求,那些曾随他实地考察的学生们,至今仍难忘那些令人动容的场景。在2019年校友网文章《师者张秉政》中,有学生提及:“一次夏季考察中,张老师因连日高温中暑引发高烧,但当晚仍在旅馆的灯光下校对运河闸口图纸,称‘明天必须交给当地文物局,不能耽误’。”《光明日报》2018年报道中也曾这样描述:“他曾在零下十度的寒冬里,趴在河岸冰面上记录水文数据,手指冻僵也不肯停工。”

这般研究精神让人为之动容,在思想的河床上,他播撒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夕阳西下,图书馆的灯光次第亮起。那些年轻的身影依然埋首在运河文献中,笔记本上沙沙的书写声,仿佛运河千年的流水,绵延不绝。在某个瞬间,他们抬头望向墙上张教授考察时的照片,照片里的老人正在微笑,目光温柔而坚定,如同运河上永恒的星光。这种影响是无声的当年轻学者在研究中遇到瓶颈时,会不自觉地想起那个在河岸上专注测量的背影;当学生们面对选择彷徨时,会突然领悟那些关于运河迂回前行的比喻。这种精神的传递,是在朝夕相处中完成的潜移默化文明的延续从来不是靠宏大的宣言,而是依靠这样一个个真实的坚守。就像运河的水滴终将汇入大海,个人的执着终将融入时代的洪流。张秉正教授不仅研究着运河的历史,更成为了文明长河中的一段活水,滋养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运河的浪花依旧年复一年地拍打着堤岸,而张秉教授的故事,正如那运河水,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清澈透亮,映照出一名共产党员、一位教育工作者最纯粹的初心。运河水依旧欢畅地奔涌着,似一位执着的歌者,怀揣着未尽的期待,在岁月的堤岸边静静守望,等待某个有缘人,将它的故事再度凝于笔尖,写进那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稿纸之上。运河水悠悠地流淌着,好似一条丝带,将张老与运河的深情羁绊细细缠绕,融入时间那片浩瀚无垠的海洋。它满怀憧憬地翘首,静候下一个动人故事的悠扬奏响。

(文:文学院李嘉璇/审核:孙忠民  朱学忠/审校:招瑞英 /终审:谷凤艳)